工会
 
 
热点文章
 
师德师风
当前位置: 首页>>师德师风>>正文
唤醒师德建设的时代自觉
2012-05-10 21:33  

——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主席 张宏遵

如果不囿于成见和惯性思维,我们就会发现,教育工具主义的问题正在困扰我们。这一隐性弊病比显性存在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更为深刻地影响和损害着我们的教育,也影响和妨碍着我们的师德建设。

回顾上个世纪,当“政治中心”路线盛行的时候,教育被视作阶级斗争的工具,于是学校里便源源生产出一批批在政治舞台上拨风弄雨的“政治人”;待到后来转到“经济中心”路线的时候,教育也顺风改舵,学校里便生产出一批批能在市场上拼杀格斗的“经济人”。这种变化,看起来是拐了180度的弯,但实质源出一辙,都是教育在某种程度上的功能偏离和本性迷失。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在许多领域、许多方面的工作,经过科学地总结和反思,已经逐步回归本质,回归常识,回归规律。而处于社会转型中的教育,似乎还未能完全从迷失中走出,有些时候还处于一种盲目状态。仅以师德建设而言,我们也常常遭遇“播下龙种,收获跳蚤”的尴尬。

若干时间以来,我们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注重精神文明,重视师德建设;然而,我们又似乎面临着比任何时候都显得严峻、显得突出的道德危机和师德困惑,以致“礼崩乐坏”、“道德失范”的呼声日高。

若干时间以来,我们就全力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期尽快成为市场化国家;然而,也正因为我们重视了市场,重视了利益,重视了经济价值,从而导致我们远离人文价值。我们所追寻的现实目标,正在疏离、戕害我们的终极目标和核心价值,以致金钱至上,见利忘义,学术腐败等在教育领域大行其道。

若干时间以来,我们大力推进思想解放,开拓创新,以期在民族精神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在感受到社会观念迅速嬗变、文化日益丰富多元的同时,也明显感受到一种倾向掩盖着另一种倾向。某些所谓的“解放”,不过是从一种旧的捆绑和束缚沦入一种新的捆绑和束缚,我们并未获得真正的思想解放和心灵的自由;而某些所谓的“创新”,有时是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有时则是“新瓶装旧酒”,甚而至于把思想糟粕和精神垃圾加以包装,堂而皇之地端到我们的精神文化餐桌上,有时也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和教材里。

实践逼着我们反思。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我们当然要摆脱贫困和羸弱,当然要有强大的国力和坚实的经济基础,没有这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世界上抬不起头来,挺不起腰来。但是,光有这些还不够。任何一个民族,任何时候都需要有精神文化的滋养和思想道德的支撑。看看当今世界上某些国家,可谓国力显赫,财产堆积,居于豪富地位。但他们或者缺乏精神道德上的自我反省能力,或者为富不仁,到处称王称霸,其结果如何?不外是“失道寡助”,从者寥寥。可见,一个国家,如果说其经济实力是硬国力,那么其精神品格,文明形象,也是一种国力,一种软国力,是一种构成大国地位、大国品质的长期起作用的东西。

为了尽快发展生产力,我们当然要搞市场经济。但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拿到市场上去交换。公共权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公共利益,永远都不能进入市场。如果教育也要产业化,那就不再有人民大众的教育。师德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当然要尽量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关注他们眼前的具体的实际利益,包括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一类的事;但同时,我们也要尽量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坚守社会的“底线伦理”,不断提高全体国民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要在全社会彰扬美丽和崇高,把握终极目标和核心价值导向。

总之,在社会转型期,在新旧秩序交替期,我们在道德建设上注定要面临种种选择的困惑和辨识的艰难。为此,我们特别需要唤醒时代自觉。只有唤醒时代自觉,才能找准时代坐标,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才能走出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思维误区,走出“市场万能”的认识误区,走出从一个极端滑到另一个极端的行为误区,从而找回迷失的教育功能,使教育事业回归本质,回归规律,实现师德主体的真正解放,创建师德建设的美丽和辉煌。

关闭窗口

南昌工程学院工会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10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天祥大道289号 邮编:330099